采访者:做原型更快更简单的Mockplus 企划经理 Martin
受访者:MaxCurve 作者王晓东先生
本期“摹客专访”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被称为 “iOS 平台史上最强大曲线修图应用” MaxCurve 的作者王晓东先生(Patrick Wang),他目前作为独立开发者在维护 MaxCurve 这个应用。日前 MaxCurve 进行了 3.0 大版本更新, 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和补充,作为独立开发者要进行这样一次迭代,其背后的难度和所付出的努力可想而知。本次采访王晓东先生就将向我们讲述他作为独立开发者的历程和以此身份工作的思考。
“我是 Patrick Wang,现于上海工作,主要作品有 Colorburn 和 MaxCurve。兴趣…编码算吗?我喜爱写代码,写应用。以前写过共享,但没有收益,就搁浅了没管;十年前写过一个Libpsd 开源库 。之前开了3年的公司,很遗憾,没有能做出什么伟大的可以支撑一个公司的产品。目前以独立开发者的身份工作中。”
(王晓东先生)
MaxCurve 从发布到本次 3.0 版本更新可谓是“头衔”满满,“iOS 史上最强大曲线修图应用”、“2016 年 App Store 年度十佳 App”、“移动端媲美 PS 的修图工具”等等,但同时也被一些用户和评测称为“反效率的应用”、“不推荐给一般用户的应用”。这样分化有点两极的评价确实让人对这款应用怀抱好奇心,同时也对背后的开发故事感兴趣,MaxCurve 是怎么诞生的呢?
Patrick:“我个人对数字图像处理很感兴趣,所以数字化影像技术的产品,都很吸引我 。相比起来摄影倒一般,因为没时间去玩器材,以前做公司的时候总是很忙。
“我做 MaxCurve 是因为Darkroom这个苹果推荐过的软件,我看了后没觉得有啥了不起,而且曲线一共才 4 条还收费,这样都能推荐?我在用它的时候,觉得可以做条曝光度曲线来替代 Photoshop 的阴影/高光工具,然后就此拓展开了,将 Photoshop 常用的(图像调整)全部用非线性调整来表达。于是有了今天这个 MaxCurve。”
Patrick:“比我的 App 要简单,我也不知道为啥,我越做越复杂越专业,所以我才做了 3.0 版本,优化了一些界面的布局和保证操作上的精准度。”
虽然 Patrick 说希望在 3.0 中将 MaxCurve 的一些操作简化,但其实 MaxCurve 从一开始就定位在面向专业用户的产品,并不是大家常见的修图工具那样追求“一键式”或傻瓜式操作,相对而言,功能的丰富与专业度让 MaxCurve 的使用不那么能轻松上手。
Patrick:“很多用户给我的提议,说(MaxCurve)复杂了,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比如为什么要用 Lab。其实 Lab 有很多好处,其中的 Luminosity 曲线,是唯一可以调整亮度而不影响饱和度的曲线,国外大师都在用。我在设计 MaxCurve 的时候就已经设定它是面对专业用户的。有次苹果找我做全球限免,我拒绝了,说这是一款专业软件,不希望给普通用户用。”
(MaxCurve 中 Lab 参数的调整)
Patrick:“其实(移动端的应用)就分两类,做好就好:专业类、消费类。消费类的更新需求太快,今天你不抄别人,明天就落伍了,我又是一个不爱抄别人的倔驴。专业类总有市场,不大,但持续。针对手机等小屏幕的移动设备,在3.0 版本中我做了全新的界面,更易于使用,还加添加了可以手动调整参数的专业相机。”
(MaxCurve 3.0 版本中的专业相机功能)
MaxCurve 最初也是由团队开发的,但是因为一系列的原因团队没有办法继续下去,Patrick 也转为了独立开发者维护应用,虽然看起来个人的工作量更多压力更大了,但 Patrick 对目前的生活状态颇为满意。
Patrick:“当时团队一共有 10 人,也拿了些投资,但是不够养人的。我在上海,一个两年经验的 iOS 工程师,要12k一个月,这个行业的小孩开价很高,房价太高,收入跟不上支出,因此压力很大。我擅长做工具,做的工具都起来了,也做过图片社交但没做好。做社交其实是在做运营,而我用技术的方法去做去管理,这是不适合的,工具相对比较简单,我一般都能定位准确。
“Maxcurve的初版本我们 5 个人做了4个月,还要算上其他的成本,工具养不了一个公司,哪怕是Enlight这类,除非拿了上百万美金的投资,不然估计养个国外公司也很难。
“反倒我现在做独立开发者,MaxCurve 和以前的一些产品是主要收入来源,足够支撑我一个家,很 easy 了。你看,我暑假到了,月底回老家,时间可以自由安排。但是这不代表当独立开发者很简单,要想做一个能养活自己的独立开发者,很难,这个 3.0 版本我一个人也做了4个月,我在新版本中添加了 50 个视频教程,从RGB原理开讲,光是录屏配字幕,就整整2周。”
专业类产品也需要跟得上用户的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 除了日常的更新和维护,还需要不断跟进新技术和潮流,将自己的应用做得更好,Patrick 表示自己对伴随 iOS 11 发布的 ARKit 也有很大兴趣。
Patrick:“2D 摄影这个大类,目前做到现在已经差不多了,接下来要做虚拟现实的 AR 了。但是ARKit不是普通独立开发者能做的,光是建模任务就很重,我需要观察一段时间,找个切入点,而不是使劲的建模中。我预料到苹果会出这一招,但因为之前VR、AR大家都做得不是很好,而任天堂做的,我们又不能做。
“我对苹果的 ARKit 持非常积极的态度,因为苹果拉低了整个行业门槛,(我)肯定会涉及做一个产品来玩玩。之前我有朋友在做AR的物体追踪,一个团队10个人中2个人做引擎,还容易追丢物体。现在苹果的技术成熟的多,所以我朋友得转型了,直接用苹果的。以后什么整蛊的娱乐类应用,全部要转型。”
在 MaxCurve 的发展历程中,除了被用户反应使用上的困难,在定价策略上也遭遇了一次“滑铁卢”。
Patrick:“最大困难?可能是1.0发版本的时候吧,定价策略问题。因为养公司养人很难,当时很想再发力一次,做出一款能够翻身的产品,结果,发力过猛,一个付费应用加内购,导致大面积差评。前后折腾了几次,才把用户的评论做稳定。最后的结论是,工具类还是不能独立做公司。”
Patrick:“付费+内购,就会意见很大,但免费进来的用户质量不高,需求会混乱,所以对独立开发者来说,还是付费无内购比较好。这样虽然量少但很持续,而且只要达到盈亏点,后面就可以轻松做 SOHO 了。”
Patrick:“想过,但没行动,我不信这个转化率:以前做过类似尝试,转化率低。你看Enlight,就没有Enlight lite,真正好的应用总是有人买的而且主要是靠口碑宣传 。”
和 iOS 一起发布的除了 ARKit 等其他新框架,还有新的应用商店推荐机制,对于用户来说也许少了恶意刷榜的应用,但是也没有了可以分类查看应用的窗口。同时,此举对大多数的开发者来说也是不小的冲击。
Patrick:“前段时间苹果发布新版应用商店对独立开发者影响很大,我还投诉了,给苹果发去我的设计,但没有人理我。没有分类展示位,这样就没有了摄影类固定展示位,你再也找不到2016年优秀应用合集;作为一个白领,需要时间规划,你再也找不到To-Do List 推荐App。你只能看到混乱排版,要么就是可怜的需要左右滑动加上下滑动的榜单。
“这种形式对大多数用户来说没影响,因为很多应用都是口口相传,但对于开发者来说只有最顶尖的开发者,才能拿到混乱排版的展示位,所以受影响的是95%的开发者。我目前在 App Store 分类推荐的摄影类中有3个展示位,都是长期被苹果推荐多次慢慢积累的,但这一切都要归 0,所以得继续努力适应新规则。
“之所以只这样改,出了打击刷榜,还因为苹果从Search Ads里赚钱了,开发者每个月都要花钱在各个区内买关键字,由于你看不到别人出价多少,所以只能靠自己经常去维护。”
(iPad 和 iPhone 版本的 MaxCurve 都有了全新的界面设)
Patrick:“我做过很长很长时间的用户体验,做过很华丽的,最后总结出来还是:实用性第一。另外操作上尽量不要太另类!这样会导致学习成本高。用户会想:现在app这么多,你这个难用我会用其他的。不过我的产品本身就很难,希望3.0 上能比之前好一些。”
Patrick:“按钮当然要大家都熟悉,也不要全部都是图标,只要空间够,我会加文字。我个人不是追求简练、留白的支持者,是很好看但很浪费。因为现在的App,都不简单了,已经不是向别人展示“我这个设计很厉害吧”的时候了。
Patrick:“我是这么想的和做的。但是,首先你的产品得有特色,得有明确的目的性,用户要锁定,要专一。”
Patrick:“付费的专业翻译网站,每次都是200美金左右的翻译量,我一般都做全语言,很多开发者不确定是否要做某个语言,但你可以算投入产出比:比如你做了德语,总共花了100美元的翻译费,你能否能在德国市场赚100美元?做了多国语,肯定比不做强,你看很多优秀软件或游戏,中国区最多的差评是没有中文。有开发者以为中国区用户无所谓,但这么多差评,我看了都不会下载或购买,开发者就会流失潜在用户。”
Patrick:“我做多国语很长时间了,有经验处理,比如预留更大空间,或者文字自动缩小,或者要求翻译者在固定长度内翻译文字。”
Patrick:“付费翻译。”
相关阅读:
适用的才是好的 | 专访SerCle设计师Code Ling
简单易用的背后是吹毛求疵的追求 | 专访“方片收集”作者田飞
扫描二维码,关注 “摹客” 微信公众号。